亲密关系中最可怕的阶段
利维坦按:
对于许多回答“相信”的人来说,这些广为流传、近乎神奇的浪漫观念可能就是真爱的精髓。而其他人可能更倾向于一种更加现实的爱情观,即从长远来看,真爱是好运、自由意志和努力的结合。有证据显示,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沉浸在浪漫幻想中更加难以找到和维持爱情。
这倒不是说追求灵魂伴侣本身是错误的,毕竟任何人都渴望美好的爱情。只不过,我们也需要时刻体察反省自己,对于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做到充分有效的沟通,并将其作为感情升温的锚点。可问题在于,这些沟通究竟是换位的共情,还是带着固有偏见的二次确认?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在关系的最初,只有小鹿乱撞和心花怒放。你和某人开始约几次会——此时问题不大,你也没多上心。然后你们越发投入,与对方频频待月西厢。无论如何,这是段美好时光。也许你和妈妈提了一嘴,她便开始疯狂八卦。
接下来的事你也知道,在外过夜时像被对方戴上了紧箍咒,每次看到可爱小狗时也总忍不住和对方分享。这时的你,到底算不算处于一段亲密关系呢?
每对伴侣都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跨越了那座嘎吱作响、颤颤巍巍、从“非正式”到“伴侣”的关系之桥。但身处桥上时,有时候我们并不清楚如何安全抵达对岸。你可能因为刚好踩上一千块坏木板中的一块,这段关系就葬身桥底。你的脑子里可能疑窦丛生:TA有多爱我,TA想要什么,这时候问TA是不是太快了。
好消息是研究者正着眼于此,调查约会者如何知道何时该“确认关系”(define the relationship,DTR),以及为何确认关系的对话难以发起。他们发现,在关系的早期阶段,熟悉和不确定交织的奇怪感受正是孕育误解的温床、破坏关系的风暴。但人们一开始并不主动寻求对方的言语说明,而是化身业余侦探,沉溺于捕风捉影、自说自话。
你也许在想,对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一个很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沟通。你只需要清晰明了、坦坦荡荡地说出你想要的。这有什么难的。
实际上,真的很难。
专家告诉我,从泛泛之交到亲密恋人的这段过渡期,高质量沟通是最为关键的,但讽刺的是,这时我们很可能会变成极差的沟通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媒科学家丹尼斯·所罗门(Denise Solomon)说:“我们在非亲密关系中更为直接,因为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普通朋友可能不够了解自己而无法解读暗示;而在我们很熟悉的人面前,我们也可以直截了当,因为已经足够了解。
但是,处于过渡阶段的人通常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尤其是当他们觉得会被拒绝时。谈论感情本身就更难了。“有力证据显示,对自己所处关系的性质越不确定的人,越不愿意谈起这段关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传媒学教授利安娜·诺布洛赫(Leanne Knobloch)说道,“风险太多了。”
更糟糕的是,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更为敏感,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倾向于将误会归咎于对方。所罗门说:“我们如果不确定为什么会发生某事,就会幻想最坏的情况,这是我们的一种保护机制。”
如果我们的祖先不确定远处的细长黑影是蛇还是棍子,更安全的做法是把它当作蛇。同样,你如果不确定某人是否是故意伤害你,可能就会通过假想他确实是故意的来保护自己。
对于感情尚浅的情侣来说,这片水域似乎太过汹涌,很难让他们平稳驶向长久之爱。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充满疑虑和不安全感的境况下吐露心声是件好事。但事实是,很多人不会这样做。他们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否想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通常不会直接问。他们太过小心翼翼,或者说可能太过讲究策略,通常会通过各种迂回手段进行判断,比如观察非言语行为(他在公开场合碰了我的手臂吗?),或是分析各种变量:约会约了多久了,一起度过的时间多久了,是否已经见了家长。
很多人都在实践所谓的“秘密测试”——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用无关紧要的小细节衡量某人。研究者举了一些例子。也许你提到了6个月后会有一场音乐会,会看对方的反应是否基于6个月后双方还在一起的假设。你不回对方的信息,看TA下次什么时候再主动联系你。这些小测试的美妙和危险之处在于,你的审判并非绝对正确。你可以告诉自己,对方可能只是不喜欢那个表演者,或者TA想让你发消息。也许这是符合事实的,也可能不符合。
人们通常会在掌握足够多的间接信息并达到临界点时,扯破这层纱,开启确认关系的对话。贝勒大学传播学研究者莎拉·瓦尔加(Sarah Varga)在博士论文项目中就这类对话采访了正处于亲密关系的人。她发现[1],63%的受试者在他们开启对话之前就很确定伴侣对自己的感情。这些人只是在二次确认自己的看法。罗格斯大学的传播学教授詹妮弗·泰斯(Jennifer Theiss)表示,实际上,这种对话并不是“判决开始的地方,而是判决结束的地方”。但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意义的标记点——一种最终认可和庆祝之前的转折的方式。
这种对话还可以起到元功能的作用:它教人直接沟通,而不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疑神疑鬼、畏缩不前。研究表明,开诚布公地谈论感情现状能增加伴侣对关系的满意度,所以实践这一点非常重要。泰斯指出,仅仅是确认关系的意愿就表明你已经可以进行直截了当的沟通。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亲密关系的状态绝不只关乎伴侣两人,还会影响双方各自的社交状态。瓦尔加的受试者表示,在进行沟通之后,他们和伴侣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其他人更长;最终会以“我们”的立场考虑事情而非“你和我”。而这也会改变其他人和自己的交往方式,比如,可能你会作为对方家属参加别人的婚礼或假日聚会、家庭聚餐。也许你会一直遇到这种问题:你们两个怎样了?你们是一对一的关系吗?确定关系不只是给自己贴上标签,还会给予答案。
毋庸置疑,如今那些标签不再像以前显得那么重要。约会软件Hinge的婚恋关系科学总监、《如何避免孤独终老》(How to Not Die Alone)的作者洛根·尤里(Logan Ury)告诉我,Z世代通常更愿意保持关系的流动性——例如探索开放性关系,打破传统婚恋关系的步骤。但她的研究也显示大部分Z世代的约会者仍然想要一段“确定的关系”,他们对确定关系的谈话感到十分紧张。现今的一段关系可以有多种走向,这是件好事,但也让身处其中的人更难判断双方是否步调一致。在Hinge所做的一项调查中,62%的用户反映对上一段“情境关系”(即未定义的浪漫关系)感到失望。
就算亲密关系处于进展之中,明确的判定点仍然具有价值。不知不觉间“滑”进一段亲密关系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制造麻烦[2]。研究显示,直接谈论关系转折点的伴侣更可能迎来质量更高的亲密关系,对对方更忠诚,更不容易劈腿[3][4]。
当然,并不是每一对“确定过亲密关系”的伴侣都是幸福的。有些人默默收集了好几个月或几年的情报,却发现秘密测试、大庭广众下的牵手、和朋友的见面让自己冲昏了头脑。当他们终于要在明面上摊开说时,却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并不一样。
开启确定关系的谈话非常困难的原因通常在于你无法控制对方的回应。你所能做的只有忠于自己,再多的调查也改变不了这一点。但放手去做、讲出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你和对方渐行渐远,说出来也许更好。所罗门希望这能鼓励“每个人都更勇敢一点”。
参考文献:
文/Faith Hill
译/Yord
校对/药师
原文/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3/04/couples-dating-defining-the-relationship-status-uncertainty/673650/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Yord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往期文章:
加星标,不迷路
西文学术书1元起拍,点击阅读原文入场
☟